您的位置:首頁 > 公共文化服務
綠野鄉村(cūn) 古雅橋頭 ——三鄉鎮橋頭村(cūn)國家級文旅服務融合試點
發布時間:2023-02-13 14:00:00     浏覽次數:5219   來源:環縣文化館


綠野鄉村(cūn)  古雅橋頭

                          ——三鄉鎮橋頭村(cūn)國家級文旅服務融合試點

         

 

 

叱牛聲裏溝渠滿,

蛙鼓莺簧賺客聽(tīng)

長闆橋頭村(cūn)樹(shù)密,

碧流萦繞萬山青。

 

離(lí)廣東省中山市城區約20公裏美麗鄉村(cūn)橋頭村(cūn)”,至今一千年曆史,是(shì)三鄉鎮最早的村(cūn)落之一也是(shì)中山第一個“國家級生态示範村(cūn)”。

   橋頭村(cūn)位于三鄉鎮中部,坐落在橋頭山南側呈塊狀分布,兩面環山,具有“倚山、環水”的古代村(cūn)落選址特色。

 北宋天聖年間(1023年),惠州路判鄭菊叟舉家從福建莆田遷至香山寨豐樂村(cūn)(今三鄉一帶)榕樹(shù)埔定居,其八世孫鄭雪庵爲祀始祖遷此建村(cūn),命村(cūn)名爲橋頭,至今已有990多年曆史。2011年被國家環保局評爲“國家級生态示範村(cūn)”的橋頭村(cūn),其所在的三鄉就是(shì)由三條自然村(cūn)形成的烏石、平岚及橋頭村(cūn)。橋頭村(cūn)東南面分别與烏石、圩仔、平南相(xiàng)接,西面與白石相(xiàng)望

目前全村(cūn)面積2.95平方公裏,其中居民區、農田區和工業區1.2平方公裏,山林生态保護區1.75平方公裏。小琅環路和文昌路貫穿其中,出行交通便捷。到2020年底,村(cūn)内常住人口約1800人,其中戶籍人口1167人,下(xià)轄8個村(cūn)民小組。村(cūn)中的祠堂、廟、牌坊、古井、閘門、古樹(shù)、石闆路……承載着純樸的鄉風習俗和濃厚的鄉土文化,讓人感受到此村(cūn)悠遠、古老的記憶

 

 

橋頭古迹

 

橋頭村(cūn)單姓鄭的宗祠、寺廟就不少,村(cūn)内現(xiàn)存8座鄭氏宗祠以及各式古迹,較出名的有橋西鄭公祠、橋頭祖廟、岚橋鄭公祠、文武廟、人瑞裏等,前兩座至今香火(huǒ)不斷橋西鄭公祠:鄭氏後人爲紀念鄭菊叟第十代孫鄭橋西而建立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有183年曆史,并于鹹豐元年(1851年)和2015年重修。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總進深44.2米,占地面積約782平方米祠堂爲三進五間八柱廳(四條木柱四條石柱),建築形式爲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huǒ)山牆,素胎瓦當,青磚牆,麻石腳。一進後廊檐柱次間架蝦弓梁,石雕托腳、雀替,下(xià)部砌石欄杆;二進爲穿鬥與擡梁混合式梁架,前後廊石檐柱次間均架蝦弓梁,石雕托腳、雀替;三進爲穿鬥與擡梁混合梁架,設卷棚前廊,施雕花博古梁架,石檐柱次間架蝦弓梁,石雕托腳、雀替。三進間夾兩天井,兩側各設卷棚雨(yǔ)廊

祠堂正牆上部多施人物、山水彩畫。大門以花崗岩砌門框,上挂“橋西鄭公祠”木匾,門前對聯“荥陽衍慶,通德流芳”,八個大字流露着這個宗族的來龍去(qù)脈與文化底蘊。祠堂曾用作橋頭村(cūn)公社、米機鋪、治安室,現(xiàn)在成爲每年鄭氏祭祖活動和村(cūn)民舉辦喜事的根據地。2012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爲“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

岚橋鄭公祠:鄭氏後人爲紀念鄭菊叟第十一代孫鄭岚橋而建立建于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有341年曆史,并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五間三進布局,總面闊12米,總進深43米,占地面積516平方米。該祠堂曾用作紡紗針織廠,現(xiàn)“樂雅曲藝社”的活動場所,2012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爲“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

 橋頭祖廟:橋頭祖廟又(yòu)叫“金竹廟”,始建于清嘉慶三年(即1798年),嘉慶年間進行過一次重修。曆經多年風雨(yǔ),祖廟廢舊(jiù)破敗,2013年得到村(cūn)民和各界熱心人仕鼎力支持,祖廟得以在原址舊(jiù)貌換新顔占地約800平方米,内裏供奉三山司馬侯王、竹仙姑、豆母夫人、金花夫人、禾谷夫人及六十太歲星君。

文武廟與文武驿站文武廟位于南甯街與麥園下(xià)街交彙處,建于清朝,坐南向北,磚木結構,三間兩進布局。總面闊9米,總進深17米,高6米,占地面積153平方米。自清嘉慶朝起,關帝和文昌帝多一起供奉,稱爲文武财神,香火(huǒ)鼎盛。文武廟曾用作橋頭鄉辦公場所、橋頭村(cūn)幼兒園,現(xiàn)用作22村(cūn)民小組公辦場所。

文武廟旁原是(shì)一處圍蔽的雜(zá)物堆積地,如今成爲一個農耕文化公園占地不到一畝,有十幾米長的涼亭恰到好處的綠化,旁設“文武驿站”是(shì)休息、參觀學習的好去(qù)處。走進“文武驿站”,牆壁上刻有鄭氏淵源介紹,各種農耕用具與文化展覽,循環播放(fàng)橋頭村(cūn)宣傳片,烘托出“文武驿站”的景點環境,驿站内凳子空調、自助飲料機村(cūn)導覽解說平台等一應俱全

人瑞裏:人瑞裏閘門建于清代,坐北向南,平面呈“∏”形,面寬3.6米,縱深4米,通高5米,面積約14平方米。正面門額上嵌匾額,陽刻楷書(shū)“人瑞裏”三字。人瑞裏,顧名思義就是(shì)人瑞之地。清代監生鄭彥文居住在這裏,活到97歲高壽,獲賜八品官銜;其父母兄弟(dì)延壽至七八十歲以上。該閘門是(shì)中山市現(xiàn)存較少的施有精美灰塑裝飾的清代閘門之一,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建築藝術價值。2012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爲“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

蚝殼牆:嶺南建築中比較獨特而别緻的工藝——以蚝殼爲主要原料的蚝殼牆拌上黃泥、紅糖、蒸熟的糯米,一層層堆砌而成,不僅具有隔音效果,且冬暖夏涼堅固耐用,據說能抵擋槍炮的攻擊。該蚝殼牆明代常見(jiàn)的建築方式,作橋鄭公祠外牆,牆體長43米,最高處有6米,厚度達到0.8米。陽光斜射在凹凸不平的蚝殼牆面上,極具線(xiàn)條感和雕塑感。

 

橋頭景觀

 

目前,村(cūn)中以橋頭村(cūn)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爲依托中心周邊爲基地,輻射開來,形成田野觀光、玻璃書(shū)屋、南支渠景觀路、藝術館、橋頭學校洋樓、口袋公園、連心公園、小琅環公園、橋頭古村(cūn)落等一系列頗具特色景點布局與景觀線(xiàn)路,初具規模,蔚爲大觀

田野風光花徑風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站在三鄉鎮橋頭村(cūn)的田埂上,眼前是(shì)一片300多畝的稻田。據村(cūn)人稱,自開村(cūn)之時,先人就在此耕種。如此,村(cūn)民與稻田相(xiàng)互厮守已有千年之久。但(dàn)稻田,已不僅是(shì)爲人們提供果腹之糧而存在,它還是(shì)中山生态文明的一處生動注腳。

今天的橋頭村(cūn)是(shì)國家級的生态示範村(cūn),村(cūn)子保留田園特色的同時又(yòu)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與人工花徑中,散落着幾座童話(huà)般的彩色風車,世外桃源與綠野仙蹤的中西合璧。秋季的田野則是(shì)另一番景象,禾谷金黃盡染,遊客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用鏡頭将這美麗的瞬間留住,在此盡享橋頭村(cūn)田園風光的同時也感受到生活的精彩與幸福。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cūn)南村(cūn)北響缲車。牛衣古柳賣黃瓜。千年前 蘇轼在徐州太守任上,于城外求雨(yǔ)歸來寫下(xià)了這番景象。像極了此刻稻田邊榕樹(shù)下(xià)守着蔬菜果攤的小販。傍晚,即便叫賣聲已遠去(qù),阡陌交通依然熱鬧,有人在慢(màn)跑、有人在帶娃、也有人在遛狗,還有人隻是(shì)靜靜地坐着,望着天邊的晚霞,發一會兒呆。

 

稻田玻璃書(shū)屋:三悅書(shū)房是(shì)一座位于稻田中的玻璃書(shū)屋,被譽爲“中山最美的稻田書(shū)屋”,也是(shì)橋頭村(cūn)最早出名的網紅打卡點。這裏,書(shū)香與稻香相(xiàng)融,窗外景色四季而動田野風光與書(shū)中世界美不勝收,吸引衆多市民前往“打卡”。原來橋頭驿站書(shū)屋旁的層小樓上設有“橋頭藝術館”,裏面展多與鄉村(cūn)、古屋、稻田有關的作品但(dàn)此文化藝術創作基地目前已退出,等待他日東山再起。

南支渠景觀路稻田書(shū)屋的構圖中,還穿插了一條獨具特色南支渠景觀路建于2013年,路寬3米,路長788米,三鄉鎮政府投入300萬元。欄杆、石橋已砌好,兩旁種滿了紫荊,四季花開不敗。整條景觀路貫穿生态農業保護區,走在路上仿若置身于綠色的海洋裏傍晚時分,霞光四射,景觀路成爲休閑散步的必經之路

南支渠位于小琅環路旁橋頭生态農業保護區,全長788渠面寬3.5水深2米,主要用作日常排洪和灌溉水稻。水源大部從橋頭山流入,滿足村(cūn)生态農業區的需要。上世紀70年代,三鄉鎮水利系統由白石村(cūn)抽水站爲起點,經嶺後至現(xiàn)谷都派出所分南、北支渠兩路南支渠經橋頭,以平岚爲終點,負責爲三鄉鎮南部主要村(cūn)落供水改革開放(fàng)後,白石抽水站退出了三鄉鎮水利系統的曆史舞台,但(dàn)南支渠仍爲橋頭村(cūn)農業與安全默默貢獻

民國洋樓裏的橋頭學校:橋頭學校位于麥園下(xià)街137号,占地面積3.9畝,上世紀30年代有本村(cūn)多名華僑位解決當地小孩讀書(shū)問題而集資所建,充分體現(xiàn)了本村(cūn)村(cūn)民對教育的崇尚。内有一棟黃色洋式風格的教學樓,樓體共三層,建築面積有338平方米,外洋内中風格,裏面的白色牆身夾雜(zá)着洋味十足的廊、柱、頂和裝飾圖案,雖經曆時間的洗禮,今看上去(qù)依然氣勢宏偉。橋頭學校現(xiàn)在不再是(shì)全日制教學場所,但(dàn)村(cūn)民對這座民國老建築依然充滿感情。

1985年和2016年兩度重修,2016年得到鄭文定先生和本村(cūn)村(cūn)民鄭國賢先生的大力支助,對該建築樓宇進行全面修繕和加固,建成橋頭村(cūn)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黨建文化宣傳室、反腐倡廉教育室和綜合文化展覽室等,爲本村(cūn)甚至整個三鄉鎮的群衆提供休閑、學習、娛樂的好去(qù)處。

遊客對這裏情有獨鍾,是(shì)因爲這棟三層樓高的民國時期建築至今仍保存着濃郁的民國時期建築裝修風格這棟黃色洋樓不單是(shì)今天遊客們相(xiàng)機裏的常客,也曾在抗時期用作抗日遊擊隊根據地和三鄉縣委黨校地下(xià)交通站,在這裏舉行過無數次秘密會議(yì),也無數次向農村(cūn)廣大群衆宣傳抗日與革命道理

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過去(qù)的橋頭學校,現(xiàn)在的橋頭村(cūn)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于2016,近期将規劃爲黨史、僑史、村(cūn)史及民俗史的綜合展館。由以上的三悅書(shū)房橋頭驿站文化室、文化藝術創作基地等部分組成,以優美的鄉村(cūn)風光和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爲主要特色,完美體現(xiàn)了自然風光與地方文化的融合

口袋公園與籃球場有着“國家級生态示範村(cūn)”稱号的橋頭村(cūn)在文旅融合過程中投入100多萬元将一批大小不一的廢棄閑置地改造成公園,小100平方米,大3000平方米,這些“口袋公園”的建成提升村(cūn)容村(cūn)貌的同時促進文明鄉風的形成。村(cūn)中的邊角改造成8個不同主題的“口袋公園”,讓村(cūn)民在家門口享受到體育鍛煉的便利與鄉俗文化的美好橋頭村(cūn)新村(cūn)仔籃球場,旁邊有一棵偌大的木棉樹(shù),木棉樹(shù)旁的牆上畫上了籃球明星,而另一空草地則變成了水泥場地上的健身器材和石闆凳提升了籃球公園的整體環境。

心公園: 由三鄉鎮和中山市委黨校共同出資改造,原名“連心”。公園以良好的生态環境、鮮明的黨建元素和多樣化景觀資源爲基礎,弘揚“黨員(yuán)與群衆心連心”文化主題。園内建有黨建法制專欄、涼亭和健身設施等,布局合理、功能多樣,集宣傳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公園改善村(cūn)容村(cūn)貌的同時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爲橋頭村(cūn)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橋頭村(cūn)一直緻力于文旅融合、鄉村(cūn)振興的大文章,其建設重點在于将自然生态資源、曆史人文資源、傳統生活資源與現(xiàn)代都市日常生活審美進行整合、對接。同時秉承科學發展的理念,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豐富文化内涵,推動村(cūn)文化建設頗有成效

 

 

橋頭名片

 

小琅環公園:位于三鄉鎮橋頭村(cūn)和烏石村(cūn)之間,建于2003年,總面積1200畝,園内有石仙洞、古墓等多處名勝古迹“仙螺”、“金沙”聞名。山麓密林中有一處由洞、石、林、水組成的自然獨特景觀,其中兩塊“蓬萊大石”傾斜相(xiàng)蓋成洞。據《香山縣志》載“片石成岩,嵌空爲室,中引泉脈,下(xià)有仙螺、金沙”。相(xiàng)傳北宋年間,當地村(cūn)民已稱洞爲“石仙洞”清代又(yòu)稱石室,俗稱石屋仔。嘉慶乙亥年,橋頭村(cūn)舉人鄭蔭棠見(jiàn)此勝景狀似小巧玲珑的玉墜環,将之命名爲“小琅環”,題寫镌刻在石洞頂前沿,在洞壁上題寫“石仙洞”、“松風水月”、“松風”、“琴音”等字,留詩一首

坐領此中趣,清幽俨鹿蹊。

心随流水活,目極遠峰低。

松陰遲歸鶴,鍾聲雜(zá)午雞。

徘徊忘日暮,牧笛下(xià)山西。

石屋頂上留有腳印和小洞,傳說是(shì)神仙路經此地在石屋頂休憩,仙景陶醉而久坐留下(xià)的腳印和酒杯印。石室的噴泉時湧出耀目的金沙,石隙的坑螺殼金色味鮮美,被贊爲仙螺。石屋仔幾十級上古墓墓碑橫額宋子文題寫,碑文是(shì)原國民黨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後任國家紡織工業部部長的蔣光鼐撰寫。在小琅環山下(xià)的鐵坑埔還有一座列入《香山縣志》的卓貞烈女古墓。

小琅環山上生有衆多百年參天大樹(shù)竹林。據專家鑒别,小琅環公園植物種類460多種,鐵冬青、崗梅、鴨腳木等具有藥用價值200多種,更有百年樹(shù)齡的國家三類保護植物——土香和千張紙(zhǐ)等。小琅環山良好的生态環境,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引起人們的注意,當時三鄉學校組織學生郊遊大都選擇小琅環山。1995年始鎮裏老人結伴到小琅環山晨運健身,其後上山人員(yuán)日多。

有孔蟲雕塑園:由三鄉鎮政府與中科院院士、傑出的海洋生物學家鄭守儀女士共同興建,是(shì)世界首座海洋微生物有孔蟲雕塑科普園,總占地面積約10畝,總投資金額約300萬元。園中116件形态各異的有孔蟲雕塑錯落有緻地分布在山坡的綠樹(shù)紅花之間,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個海洋微生物大觀:有的如扇貝、如螺絲;有的如紡錘、如鏈墜;有的如孔雀開屏、綻放(fàng)的玫瑰,又(yòu)如即将收成的大白菜和南瓜,精妙絕倫。它們所依據的有孔蟲标本集中了從三疊紀到第四紀的代表性種類,其中最深的有孔蟲雕塑标本來自海底3000米。該雕塑園是(shì)集科學、藝術、海洋文化于一體的世界獨一無二的公益型景觀公園

有孔蟲博物館:有孔蟲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640平方米,與有孔蟲雕塑園屬于同時建成的裏外兩個相(xiàng)得益彰的部分,以海洋有孔蟲科普知(zhī)識爲主,配套精品區、展覽區、探究區、多媒體展示區等,介紹了鄭守儀院士的科研成果和有孔蟲的科普知(zhī)識館内陳列了大量有孔蟲結構模型,以沙盤模型展示了有孔蟲在海洋中的分布,重點突出了有孔蟲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及其多項應用成果。博物館展現(xiàn)“海洋小巨人”有孔蟲的豐富形象以及奇妙的海洋微生物世界,讓人們對這種5億多年來不斷演化的海洋單細胞生物充滿了好奇與求知(zhī)欲

 

 

 

橋頭美食

 

橋頭米:乃中山四大名米之一,一年兩造,口味上佳,是(shì)深受本地人歡迎的名品。

濑粉茶果:不能不提曾上過舌尖上廣東》、入選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制作工藝的三鄉橋頭濑粉與茶果——取材于最普通的粘米、糯米等農作物,将粘米、糯米磨成粉、兌成糊,米糊加工成形後輔以各種湯料或裏面加上各種餡料,成爲美味傳統濑粉(雞婆濑、叉燒濑等)與茶果粉果、白水餃、葉仔、豆撈、蘿蔔糕、芋頭糕、糕等),濑粉與茶果材料簡單,品種豐富價廉物美。

節慶飲食:村(cūn)民将茶果飲食習俗與中國傳統節日結合,在農曆的春節、三月三、七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不同的節日制作食用不同主題的傳統茶果。這裏的茶果飲食習俗在中山、珠三角甚至整個廣東省内知(zhī)名度頗高,深受當地百姓和海内外鄉親的歡迎。                   

 

 

橋頭鄉

 

樂雅曲藝社:橋頭村(cūn)岚橋鄭公祠裏,常年設置一個“樂雅曲藝社”,不定期表演曲藝節目,傳承曆史文化傳統粵劇在這裏得以傳承與弘揚。

耍菩薩:過去(qù)的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橋頭村(cūn)曾有過特色活動“耍菩薩”村(cūn)民供奉三山司馬王,該日爲三山司馬侯王誕,村(cūn)民會用轎子請來橋頭祖廟供奉的兩尊神像,羅鼓開道,舞獅随隊,圍繞全村(cūn)巡遊一周,沿途炮竹聲不斷,途經家家戶戶都會出來跟随隊伍,祈求新一年裏一切順順利利。

“搶炮”神功戲:這一天裏還會舉行“搶炮”活動,由村(cūn)中有名望的人組織發起紮紙(zhǐ)“花炮”内藏炮竹、供品,供村(cūn)人“搶”。“搶炮”的同時,請神功戲演出,村(cūn)中家家戶戶捐資請戲班來演戲,在廟前地亭搭個舞台,連續演出三五七天,并不亞于魯迅先生筆下(xià)的那種“近台沒有空而擠在遠處看”的景象。看戲的都來自四面八方,那時農閑,過門媳婦都回娘家看戲,還有遠房的親戚過來看演出,可謂人潮洶湧、熱鬧非凡、風光鼎盛                 

今日民俗:以本地傳統文化爲載體,利用節氣、假日組織當地民俗活動,吸引旅客,傳遞當地傳統文化習俗,橋頭村(cūn)正在打造三鄉稻田生活美學藝術節三鄉稻田創意市集三鄉稻田閱讀季等一批特色文旅節慶IP品牌;正在建設橋頭鄉村(cūn)生活美學博物館橋頭稻田露天劇場(舞台)橋頭鄉村(cūn)研學體驗中心等一批文旅融合新場景新載體祠堂也可利用定期播放(fàng)電影,舉辦電影周電影文化藝術節;村(cūn)民定期表演粵劇、木偶戲等,吸引旅客尋找兒時的記憶;表演節目單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表演,不同的景點搭配不同的活動内容,爲各方遊客提供豐富多樣的鄉俗文化大餐

正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今天的橋頭村(cūn)在形成發展的千年生計中,衍生出了自己獨有戲曲、美食、民風民俗、曆史文化,此地崇文重學依舊(jiù),山水田園如詩,生态文明卓越,美麗鄉村(cūn)之名遠播。正所謂:

 

書(shū)香稻香融,景色四季

坐領此中趣,心随活水流

 

 

 

橋頭人物

 

古往今來,橋頭村(cūn)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華僑文化與紅色文化最爲突出、花開兩支。

鄭蔭棠,生卒年不詳三鄉橋頭村(cūn)人,清代官員(yuán)、舉人、書(shū)法家。鄭蔭棠天資聰明,勤奮好學,文才出衆,素有“文魁”之稱曾擔任河北贊皇縣令。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鄭蔭棠到三鄉橋頭村(cūn)背後一山林遊覽,見(jiàn)山麓密林中一處由山、水、石組成的天然勝景:奇石數千,或魚貫俯傾,作奔瀉狀;或大小擠逼,累積成崗。在半山腰群石之中,獨有兩塊厚一米多,長寬各約七八米的方形大石闆砌疊在一起,将之命名爲“小琅環”,并題寫文字詩章,傳留至今。

鄭伯齡1900-1975),愛國華僑,其父鄭道亨于清末跟随長輩到日本謀生,由于勤奮學習賣力工作,在日本神戶荷蘭銀行謀得買辦職位結婚後生下(xià)大兒子鄭伯齡。鄭伯齡自幼勤奮,至英文書(shū)院畢業後在日本的中國銀行大阪分行工作,被提升爲“襄理”(相(xiàng)當于副總經理)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中國,前往香港與友(yǒu)人合作經營“南北行”,做買賣蝦米、東菇粉絲等中檔副食品生意。1944年又(yòu)在澳門開設分店。1949年秋家鄉解放(fàng)後,在同鄉好友(yǒu)鄭吉(曾任石岐市工會主席、市長,中山縣委副書(shū)記)的動員(yuán)下(xià),決心返中山在縣城石岐定居。1957年,歸僑伍少庭等又(yòu)發起創辦中山縣華僑中學,不久與石岐華僑中學合并,統稱“中山縣華僑中學”。該校得到華僑、歸僑支持,很快成爲一所初具規模的中學,鄭伯齡出力又(yòu)出錢,被選爲首屆校董之一。1975年,他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75歲。

鄭芷湘18851977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後曾任兩廣(廣東、廣西)煙酒稅務局長。因見(jiàn)中山公路交通不暢,故于1927年聯同鄭禮卿、黃昌垣、吳梅一等發起集資,籌建岐關公路,經營汽車運輸。7月,便在廣州西堤二馬路設中山縣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籌備辦事處。同年12月,将辦事處遷往澳門新馬路設股集資,每股股金5元,土地征用費(fèi)折價入股,至1934年止,招股207456股,其中孫科入股1萬元。在中山市收藏家的藏品中,尚存有鄭芷湘署名岐關車路公司股票(piào),還有“預售岐關車路的乘車券”等,見(jiàn)證上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初岐關公路建設集資的曆史。岐關路分東西兩段,路面寬7.79米。東路從拱北關閘經南朗、張家邊至石岐,長62.21公裏,1932年竣工通車。西路經拱北、三鄉、闆芙至石岐,長37.77公裏,1936年竣工通車。總投資達30.16萬元(毫銀)。上述公路主體大部分經擴寬、修直、改道仍沿用至今。鄭芷湘于1977年在美國檀香山去(qù)世,92歲。

鄭坤廉(19091951),女,張炎将軍的夫人1932年與張炎将軍結婚随之做抗日救國宣傳工作教育工作。 張炎被國民黨殺害後,鄭坤廉非常悲痛,她決心繼承丈夫的遺志,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南方總支部常委,爲港九婦女聯合負責人之一。 1945194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yuán)會,任中央執行委員(yuán)。1949年鄭坤廉女士作爲民革代表團成員(yuán)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yì)第一屆全體會議(yì),并當選爲全國政協委員(yuán)。建國後,曆任政務院參事、華僑事務委員(yuán)會聯絡處副處長、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yuán)、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yuán)。1951年因病逝世。(文後附詳細資料中國共産黨的摯友(yǒu)鄭坤廉”)

鄭卓軒(18841988)在香港因緣加入興中會,在澳門草堆街孫中山創辦的中西藥局當搬運工,一方面做運貨,一方面擔任交通傳訊。後被留在孫中山身邊做侍衛,繼而當上侍從武官,孫中山爲他改名鄭卓,人稱德叔。在廣西鎮南關起義時,他擔任了司令部副官,負責掌管糧食。1923年被委任爲大本營鞏固軍副官長,1925年被委任爲廣東兵工廠管理委員(yuán)會委員(yuán),1926年任财政部總務處緝私課課長,1931年任中山縣公安局局長,因見(jiàn)中山公路交通不暢,故于1927年聯同鄭芷湘鄭禮卿、黃昌垣、吳梅一等發起集資,籌建岐關公路,後任岐關車路公司副經理等職後定居澳門。1988年,他在石岐蘇華贊醫院逝世,享年104歲。

鄭寶三(    1958)祖籍福建,定居三鄉橋頭村(cūn)。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熏陶,鄭寶三爲革命奔走近20年。在孫中山廣州任大元帥期間,留在後方支援。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寶三不願爲虎作伥,離(lí)開廣州,隐居行醫,以醫糊口,還經常贈醫贈藥,深得鄉人稱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寶三與進步教師一起向鄉人宣傳抗日救國,并積極鼓勵妻兒參加抗日活動。了解到五桂山區部隊需要軍醫,他不顧年老體弱,翻山越嶺地前往治療傷員(yuán)。1949年中山縣解放(fàng)後,他動員(yuán)農民入會,帶頭參加供銷社、信用社,其後還積極宣傳黨的土改政策。之後更積極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協助做好統戰、僑務等工作, 1958113日病逝。

鄭文光19292003天文學專家、知(zhī)名科幻小說作家。1954年開始發表科幻小說,他創作的《從地球到火(huǒ)星》成爲國内第一篇科幻小說,被稱爲“中國科幻小說之父”。1988年,獲中國科幻領域終身成就獎。2003617日因心髒病突發在北京去(qù)世。

鄭秀瑗1934—    ),女,195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系,後任清華大學教授。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運動生物力學,90年代擴展到研究人體科學。主要科研成果有爲研制神舟宇宙飛船(chuán)設計“中國航天模拟人”1997年獲得國家體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得英國國際科學中心舉辦的第一屆發明博覽會“金皇冠獎”。

鄭瑞清1925-----,女,1925518日出生,中共黨員(yuán)。9歲在三鄉橋頭村(cūn)橋頭小學讀書(shū),1940年中山淪陷參加了抗日宣傳隊,宣傳抗日主張。白天在光後小學教書(shū);晚上深入到農村(cūn)向農村(cūn)廣大婦女宣傳抗日,爲準确打擊日本鬼子,暗中幫助遊擊隊傳遞情報。由于表現(xiàn)出色1945221日加入中國共産黨。入黨後家成了五桂山革命根據地的聯絡站和糧食補給點。鄭瑞清除了照顧家中長者,還想方設法籌集糧食給山裏的同志。1945五桂山“五九事變”後,一度與黨組織失去(qù)了聯系,在獨立工作過程中曾裝成病人穿過敵人封鎖線(xiàn),隻身到澳門尋找黨組織,在中山人保家的鬥争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鄭守儀(),女,著名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yuán)、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緻公黨原中央副主席。19315月出生于菲律賓馬尼拉,廣東省中山人。1954 年在菲律賓東方大學獲商科教育和生物學教育學士學位,後在國立菲律賓大學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學,19567月回國。曾任第五至七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第八至十一屆緻公黨中央副主席, 第六至九屆全國政協常委。鄭守儀教授開創并全面發展了我國現(xiàn)代有孔蟲分類學與生态學研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山東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最高獎,2003年榮獲國際有孔蟲研究最高獎——庫什曼獎。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僑界十傑、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山東省100位爲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等多項榮譽稱号。

 

人物專題

 

中國共産黨的摯友(yǒu)鄭坤廉

 

1909年生于日本,青年時回廣州中山大學讀書(shū)。她學習勤奮,成績常列前茅。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消息傳至廣州,924日,她随中山大學以及廣州中等以上學校聯合舉行萬人抗日示威大遊行,向中國國民黨西南政務委員(yuán)會請願,要求組織抗日救國和抗日義勇軍,實行抵制日貨,要求政府對日宣戰。随後,她積極參與中大同學到廣州附近的番禺、南海等地宣傳救亡。

在中山大學畢業後,鄭坤廉繼續奔走于廣州廈門等地從事救亡活動。1933年元旦,她與抗日愛國将軍張炎在廈門結婚。張炎曾任第十九路軍六十一師代師長,在淞滬抗戰中表現(xiàn)英勇,後被調到福建任第四十九師師長。193311月,張炎曾參加福建事變,任革命軍事委員(yuán)會委員(yuán)兼人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事變失敗,鄭坤廉随張炎到德、英、法、蘇聯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及美洲的加拿大,直到19365月才到香港,受同鄉周楠(中共黨員(yuán))影響,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春,張炎出任廣東省第十一區遊擊指揮部司令,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yuán)兼保安司令、南路地區(含廣東的茂名、湛江、陽江地區和廣西的北海、欽州等地區)特别守備區副司令,在廣東茂名進行培訓抗日遊擊隊幹部,開展抗日鬥争,清剿盜匪。鄭坤廉随丈夫參加抗日鬥争,她參與組建廣東南路婦女服務隊,任總隊長,發動茂名吳川、電白、化州、合浦等兩廣邊區十多個市縣婦女參加抗日救亡,救濟難童。她與中共南路特委書(shū)記周楠、中共南路特委組織部長溫焯華等共産黨人聯系密切,合作抗日。她支持張炎釋放(fàng)共産黨員(yuán)、南路茂名學生隊副中隊長周崇和、香港青年服務團成員(yuán)文允武;堅決抵制國民黨頑固派關于捕殺共産黨人的命令;掩護在茂名工作的大批共産黨人撤離(lí)城市轉到其他地區從事抗日工作。她支持張炎棄官引退,于1940年夏轉移到香港繼續進行抗日活動。

194112月,鄭坤廉随張炎到桂林、柳州同李濟深等進行抗日活動。1944年秋,張炎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軍委會中将參議(yì),回吳川開展抗日鬥争,次年1月任高雷人民抗日軍軍長。鄭坤廉也積極發動南路婦女投入抗日鬥争,支持張炎的部隊同中共南路特委領導的抗日武裝合作抗日。322日,張炎被蔣介石指令殺害于廣西玉林。鄭坤廉十分悲痛,後由進步人士陳澤、許敏公、張明冒着危險,護送她及女兒張瑩、兒子張法到香港。鄭坤廉到香港後,繼續同共産黨人合作抗日。1945年,她參加中國民主民盟,任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常委,在香港、澳門從事革命活動。

抗日戰争勝利後,鄭坤廉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委員(yuán)連貫等共産黨人聯系,堅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内戰,擔任港九婦女聯合會負責人。她發動香港、九龍等地的婦女堅決支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解放(fàng)戰争。1946328日,她在中共與中國各民主黨派合作創辦的《華商報》上發表了《民衆是(shì)最公正的裁判人》一文,沉痛悼念張炎殉難一周年,并表示“我隻有積極用我的生命……繼續他奮鬥,以完成他救國救民的願望。”1947322日,她又(yòu)在該報的《張炎将軍逝世二周年紀念特刊》上發表了《兩年了》一文,以詩詞悼念張炎殉難,說:“你的遺志,将與日月同光!”

1948年,鄭坤廉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yuán)會,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yuán)會中央執行委員(yuán)。她擁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yuán)會中央名譽主席宋慶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yuán)會中央主席李濟深的領導,堅決與中國共産黨合作,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争取中國人民解放(fàng)戰争早日獲得勝利。爲此,她來往于香港、澳門等地發動民革黨員(yuán)和各界婦女以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解放(fàng)戰争。19499月,她當選爲代表,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yì)第一屆全國會議(yì),通過《共同綱領》,參加開國大典。

新中國建立後,鄭坤廉繼續擔任民革中央委員(yuán)、政務院(國務院)參事,積極從事民主黨派工作與政務工作,受到好評。1951年,她積勞成疾,因病與世長辭,享年僅42歲。

 

守海研蟲、有鳳來儀的鄭守儀院士

 

鄭守儀院士在故鄉橋頭村(cūn)建立了總建築面積約640平方米有孔蟲博物館與有孔蟲雕塑園,普及海洋有孔蟲科普知(zhī)識及其科研成果,充分凸顯了有孔蟲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以及應用價值的同時,也盡顯她的愛國愛鄉情懷鄭守儀院士獨樹(shù)一幟世界領先的有孔蟲成就,早已爲世人矚目

我的中國心 

  早年,鄭守儀父母迫于生活的壓力,漂洋過海來到了菲律賓,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雖在異國他鄉,但(dàn)從小父母就經常教誨她要心懷家鄉不能忘祖。因此,幼小的心靈中,鄭守儀便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 

  當日寇的鐵蹄踐踏着中國和東南亞時,鄭家專門立下(xià)了一條家規:不買日貨!剛上小學的鄭守儀需要本子鉛筆,甯肯繞道多跑路,也不進學校附近一家日本人開的文具店。194910月,當從廣播裏聽(tīng)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全家人欣喜若狂,父親更是(shì)揚眉吐氣,欣然以《醒獅》爲題賦詩慶賀:乍覺沉沉夢,昂首試吼聲……” 

  1950年,鄭守儀考進馬尼拉商科學校夜校班,但(dàn)不能學漢語成爲她父親的一樁心事。我從小在免費(fèi)的菲律賓公立學校讀書(shū),學的是(shì)英文、講的是(shì)英語,父親強調作爲炎黃子孫,豈能不識中文?于是(shì),鄭守儀的父親不惜加重經濟負擔,又(yòu)把她送進愛國華僑辦的洪光小學作插班生學漢語此時的鄭守儀已經19歲了,每天與八九歲的小孩子在一起上課,還有些難爲情,可她很快就被燦爛的中華文化所吸引了。在這裏,她不僅學到了中文知(zhī)識,而且更加強化了愛國精神,激發了對新中國的向往。 

  白天學中文,晚上讀夜校,鄭守儀晝夜兼程。商科學校的老師對她的勤奮好學多有贊揚,說她是(shì)會走路的百科全書(shū),并在她畢業時建議(yì)校方留校任教英文速記。誰知(zhī)她隻上了第一堂課,就被砸了飯碗。那天,鄭守儀高高興興地走上講台,按照慣例向學生自我介紹:同學們好,我叫鄭守儀,是(shì)純正的中國人! 

  下(xià)課後,已經得到彙報的校長把她叫到辦公室,關上門說:很抱歉,你不能在這兒工作了!我們不知(zhī)道你是(shì)中國人。政府有規定,外國人是(shì)不能在公立學校任教的。” 

  這種歧視深深地刺痛了鄭守儀的心,這成爲她揮之不去(qù)的傷痛。她開始默默地尋找機會:我也有自己的國家,我一定要回去(qù)報效我的祖國。” 

  此後,鄭守儀考入菲律賓東方大學,半工半讀,刻苦學習。1954年獲得了商科教育生物學教育兩個學士學位。同年,免試進入國立菲律賓大學研究生院,專修生物學。有一天,她在導師實驗室裏看到了有孔蟲,立刻被這些海洋中的小精靈吸引了。顯微鏡下(xià),它們是(shì)那樣的美麗、那樣的奇妙,仿佛是(shì)上天派遣來的使者,邀請人們去(qù)探尋大海的奧秘。似乎從那一刻起,鄭守儀的生命就與有孔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1955年,在菲律賓華僑中學教書(shū)的一位老師率先回國了,來信告訴相(xiàng)熟的鄭家姐弟(dì):祖國正在大搞建設,迫切需要人才,歡迎海外學子歸來!收悉來信,鄭守儀欣喜若狂,恨不得立即飛回北京,能投入到祖國的懷抱,并立即回信請他聯系歸國事宜。 

  1956630日,一家人像往常一樣坐在一起吃早飯,心中有事的她強裝笑顔,卻暗暗在做最後的告别。等到送走了上工的父親、哥哥和上學的弟(dì)弟(dì),又(yòu)送走了去(qù)菜市場的母親,鄭守儀帶上準備好的簡單行裝,匆匆打車直奔飛機場…… 

  當天到達香港的鄭守儀住了一晚,第二天乘火(huǒ)車經羅湖橋抵達廣州。在火(huǒ)車站廣場上,鄭守儀看到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和一幅巨大的宣傳畫:《把青春獻給祖國》,眼淚再也止不住,撲簌簌地奪眶而出! 

鄭守儀來到首都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被安排到位于青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建國初期,我國現(xiàn)代有孔蟲研究尚屬空白,研究資料短缺,鄭守儀在海外親屬的幫助下(xià),短期内收集了大量有孔蟲專業外文參考資料, 開創了我國現(xiàn)代有孔蟲研究。 

  對于大多數普通民衆來說,有孔蟲,一個奇特而新穎的名字。它是(shì)一種帶殼的海洋單細胞動物,平均約有1毫米大小,僅像針尖一樣,肉眼難以看清楚,卻有着5億多年的地質曆史,已知(zhī)的古代種類多達4萬種,現(xiàn)今也有6千餘種。由于它對其所處環境的深度、溫度、鹽度等反應靈敏,遺骸成爲化石,因而既是(shì)研究海洋生态學的良好材料,又(yòu)對認識開發海洋和勘探石油等沉積礦藏,推斷古沉積環境鑒定地層年代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是(shì)從海底裏生長起來的,這一科學論斷的依據之一,就是(shì)在那裏找到了有孔蟲化石。所以,人們稱有孔蟲爲大海裏的小巨人。而關于現(xiàn)代有孔蟲分類學與生态學的研究,發達國家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曆史。 

  分類研究如同爲有孔蟲建立戶口簿,查閱文獻資料、進行種類鑒定和形态描記是(shì)繁瑣而細緻的工作。生态研究,則需對上千測站(次)定量樣品中的數百種有孔蟲分别計數、統計,繪制各種圖表,總結各海區主要種類的分布規律和區系特征。要對我國萬裏海疆種類繁多的有孔蟲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工作量之大,難以想象。 

  有孔蟲研究工作在世人眼裏是(shì)枯燥乏味的,但(dàn)鄭守儀卻在這微觀世界裏樂此不疲。因爲她深知(zhī),我國對現(xiàn)代有孔蟲的研究剛剛起步。她要争分奪秒,盡快填補空白并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爲了提高分類研究質量,她不惜花費(fèi)更多精力和時間,大量磨片解剖觀察有孔蟲内部形态結構,成功地制作了許多首次向國内外顯示的薄切面、半切面以及整體或管道、壁孔等内部形态結構塑模,親自繪制近萬幅有孔蟲形态圖,完成上千測站(次)的定量計數工作。在此基礎上,較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海有孔蟲區系、生态特性和多項有孔蟲參數的分布規律。她建立的隔編織蟲 Septotextularia 新屬 , 糾正了前人近百年的誤識。從而使我國的現(xiàn)代有孔蟲分類研究在高起點上後來居上,跻身于國際先進行列。 

  能爲祖國工作,是(shì)難得的享受。鄭守儀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每天早出晚歸,幾乎放(fàng)棄了所有的公休日和節假日。如今,鄭守儀對當年的工作記憶猶新,深有感觸地說:泥樣烘幹、稱重、沖洗,标本浮選,接着進行分類鑒定、形态描述、繪制形态圖等,再對采自不同海域及其部分島礁上的不同種類的标本一一計數。到目前,我畫過近一萬幅有孔蟲形态圖,不僅畫了它們的外部形态,還繪制了内部切面形态。用鉛筆的深淺明暗顯示标本的立體感。從小喜歡畫畫的鄭守儀,在研究有孔蟲方面派上了大用場。即使現(xiàn)在她也能随手拿起一支繪圖鉛筆娴熟地畫起來。 

  近半世紀來,鄭守儀完成了中國海域1500多種現(xiàn)代有孔蟲的分類描記,建立1新科、1新亞科、24新屬、290新種。系統總結了中國海有孔蟲區系和生态特征,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2部,計320餘萬字。其研究成果載入美國有孔蟲研究的經典巨著《有孔蟲屬及其分類》,獲國内同行學者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引用。

争創世界一流 

  鄭守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有孔蟲學術界的矚目。她先後應邀赴法國、瑞士、香港、德國、日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yì),宣讀論文,博得好評。 

  在日本仙台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底栖有孔蟲會議(yì),她被特邀爲該組織委員(yuán)會的唯一外國名譽委員(yuán)。已故世界有孔蟲權威,美國 Loeblich 和 Tappan 教授夫婦對鄭守儀的《西沙群島的現(xiàn)代有孔蟲》評價說:圖示和描述爲一流,很有參考價值;對《東海的膠結和瓷質有孔蟲》,更認爲這是(shì)一部優秀著作,很可能成爲可廣泛應用多年的經典著作,形态圖及薄切面的質量也是(shì)出類拔萃的。他們還在1994年出版的專著中,有200多處引用了鄭守儀發表的種屬,其中包括她建立的40多個新種,并用鄭氏命名了一個新種——鄭氏假帕熱拉蟲。日本學者 Ujiie 和 Hatta 在其著作中,引用鄭守儀著作記載的大量有孔蟲屬種,也以鄭氏命名了一個新種——鄭氏樹(shù)口蟲。世界膠結有孔蟲權威Gooday教授,評價鄭守儀的動物志膠結有孔蟲專著是(shì)一部給人深刻印象的極好專著,我和我的學生已經引用了很多 

  創新,使她的研究工作始終處于世界一流的水平。有孔蟲是(shì)海洋單細胞動物,平均個體隻有1毫米大小,研究難度較大。上世紀末開始,鄭守儀獨辟蹊徑,親自雕琢,嘗試着将有孔蟲制作成放(fàng)大了幾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模型,每個足有鵝蛋或拳頭般大小,有孔蟲的直觀性赫然在目,從而開拓了有孔蟲研究的新思維、新視野。幾年來,鄭守儀開創了國内外罕見(jiàn)的有孔蟲放(fàng)大模型和大型雕塑的研發工作,親手雕刻了 250多個形态逼真的有孔蟲屬種放(fàng)大原模,獲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多項外觀設計專利。對于一些打着科普和美化城市的旗号,模仿剽竊自己有孔蟲放(fàng)大模型,任意篡改變形的行爲。鄭守儀更是(shì)挺身而出,将侵權者告上法庭、捍衛科學真理。 

  2000年年底,國際著名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海洋地學部主任哈克博士到青島參觀了鄭守儀的有孔蟲實驗室,當看到鄭守儀制作的上百個有孔蟲模型時,哈克博士心悅誠服地說:太好了,這是(shì)對世界有孔蟲研究和應用的真正貢獻!”2001年,鄭守儀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她又(yòu)獲得國際有孔蟲研究的最高獎——“庫什曼有孔蟲研究傑出人

才獎。這是(shì)自1978年設立此獎以來,當時全世界13個國家26位獲獎學者中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20055月,在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覽會上,鄭守儀送展的上千件有孔蟲模型系列展品,成爲一大亮點。且海洋原生動物展品被評爲科學與藝術優秀作品獎。後在中國(蕪湖)科普産品博覽交易會上,有孔蟲模型展架榮獲優秀科普産品銀獎。 2006年,中科院海洋所與青島西嶺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孔蟲科普基地,并被命名爲青島市科普教育基地。一年之後,中科院海洋所與廣東中山三鄉鎮政府在小琅環公園共建了全球首個 海洋原生動物有孔蟲雕塑園114個有孔蟲大型石雕既展示了有孔蟲微觀世界的千姿百态之美,也向社會大衆普及了科學知(zhī)識。成爲集科學、藝術、海洋文化于一體的全球獨一無二的公益型景觀。有孔蟲雕塑園及博物館開幕那天,哈克博士不遠萬裏,從大洋彼岸如期而至。在一片隆重熱烈的掌聲和彩帶中,鄭守儀院士與哈克博士、多位領導及專家共同爲有孔蟲雕塑園、博物館揭牌。哈克博士緊緊地握着鄭守儀院士的手說:祝賀你,你爲你的祖國赢得了一個新的世界第一。”20121月,美國史密森博物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體系)出版的《Smithsonian》雜(zá)志推薦中國的有孔蟲雕塑園爲排名第二的世界10個進化旅遊熱點之一。2013年,征得海洋所的同意,鄭守儀夫婦先後向美、英兩國各捐贈一套世界罕見(jiàn)的挂有120種有孔蟲放(fàng)大模型的展架。2014年,美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古生物學部有孔蟲館榮譽館長Martin Buzas、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Sir Michael Dixon所長分别發來感謝信,對鄭守儀院士在有孔蟲研究與推進國際間的科學交流及所做的巨大貢獻贊口不絕。 

  參政議(yì)政不挂名 

  1978年,鄭守儀光榮地出席了山東省科學大會。1979年,她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号。1980年之後,她先後被推選爲青島市副市長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後來陸續兼任山東省緻公黨主委,省僑聯副主席、省政協副主席、緻公黨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社會職務。 

  說起來,鄭守儀加入中國緻公黨還有一段佳話(huà)。那是(shì)1980年代初,緻公黨第七屆中央委員(yuán)會主席黃鼎臣前來青島,約請歸國華僑的優秀代表、著名科學家鄭守儀商談組建緻公黨青島工委事宜。當她了解到中國緻公黨的光榮傳統後,便踴躍加入中國緻公黨,同時接受委托組建中國緻公黨青島市工作委員(yuán)會。1983723日,緻公黨青島市工委成立。鄭守儀衆望所歸,當選爲首任主委。這是(shì)中國緻公黨在山東省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組織。 

  讓鄭守儀難忘的是(shì),1995年,應菲律賓加洛幹菲華義診所、馬尼拉華人區及巴西市菲華義診中心三大華人社團邀請,鄭守儀親自組織并率領中國緻公黨山東省醫療代表團訪問了菲律賓,帶去(qù)了對第二故鄉的思念,促進了中菲兩國人民的傳統友(yǒu)誼。在菲期間,代表團接連舉辦了5次義診,就診者達到了2000多人次。來自中國的醫生憑借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赢得了菲政府有關部門和在菲華人、華僑的熱烈歡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鄭守儀被譽爲中菲人民的友(yǒu)好使者 

  社會職務不是(shì)一種榮譽,而是(shì)報效祖國、爲人民服務的一條渠道。既然任了職,就要負起責任來,不做挂名委員(yuán)或代表。當時每年鄭守儀都要到濟南、北京出席幾次有關會議(yì),但(dàn)鄭守儀都以科學家的嚴謹和求真務實的精神行事,積極爲國爲民參政議(yì)政,知(zhī)無不言,言無不盡,踴躍寫提案、提建議(yì)。并經常走訪調研,了解社情民意,熱情接待人民群衆來信來訪。 

  曾有一位華僑家屬找到她,反映自己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一處房産被強占了,至今沒有返還。他多次上訪無果,希望鄭主任幫助解決,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鄭守儀了解清楚情況後,認爲他說得有一定道理,便聯系有關部門調查、落實。不料,由于種種原因,遇到不小的阻力,甚至個别人還說她這是(shì)偏聽(tīng)偏信使問題複雜(zá)化了。一時間在那裏。那位僑屬感到鄭守儀是(shì)熱心助人的領導,便三番五次地上門求助,盡管如此,鄭守儀還是(shì)不厭(yàn)其煩地接待來人,頂住壓力,據理力争,最後終于幫他解決了問題,發還了應當屬于他的房子。這位僑屬感激不盡,手捧着落實政策的證明文件,流下(xià)了感激的淚水。 

  她從僑界朋友(yǒu)處了解到:有些當年在菲律賓參加抗日進步團體的華僑,解放(fàng)後回國了,其工齡卻隻從回國參加工作算起。這是(shì)不夠合理的,在國外抗日也是(shì)革命工作啊!對此,鄭守儀深入了解,認真思考,在參加全國政協大會時,提交了一份《關于對華僑在海外的革命功績應給予承認》的提案。文中說:抗戰時期,廣大華僑在海外以民族大義爲重,積極參與救國圖存,甚至不惜流血犧牲,是(shì)另一條戰線(xiàn)的革命工作。他們的工齡應從那時計算。這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慎重研究,決定采納她的建議(yì):将這些華僑在國外參加抗日工作的曆史也計入工齡。 

  看到自己參政議(yì)政發揮了作用,鄭守儀大受鼓舞,從此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樂此不疲。僅在全國政協會議(yì)上提交的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就有300多件,其參政議(yì)政的成果,也屢屢受到國家的褒獎。

 

 

作者:  郭鳳屏     

資料來源:鄭家龍 郭昉淩

圖片:廖薇  孫俊軍(有中山日報水印)

編輯:黃穎靈  

 



評論

    版權所有:環縣文化館()